網頁

4/14/2013

打探:台東三仙台、基翬港

三仙台

簡介

  • 三仙台位於成功鎮東北方約3公里處,是典型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構成的特殊景觀區,為無人居住的火山住塊岩小島。
  • 因人為干擾較少,也是研究海岸植物生態的重要據點,並列為自然保護區。
  • 三仙台島上奇石分布,其中三塊巨大的岩石,民間穿鑿附會。相傳「八仙」中的鐵拐李,呂洞賓、何仙姑曾於島上停憩,在山上留下三雙足印,故名三仙台。

特色

  • 三仙台全島面積約22公頃,最高點海拔約77公尺。地質屬於都巒山集塊岩,原來是一處岬角,因海水侵蝕逐漸蝕斷岬角頸部,而成了離岸島,島的四周珊瑚礁環繞。
  • 由於強烈的風化和海蝕作用,島上除了仙劍峽、合歡洞等與三仙台故事有關的天然奇景外,並且散布著海蝕溝、壼穴、海蝕柱、海蝕凹壁等海蝕景觀,奇岩怪石林立。
  • 地質和植物生態極為豐富,海岸植物種類繁多,並有林投、白水木、濱刀豆、台灣海棗等稀有的濱海植物,已被列為自然保護區,是研究海岸植物生態的重要據點。
  • 過去想參訪三仙台的遊客只能利用退潮時,涉水而過。民國76年完成造型夠眩的八拱跨海步橋,橋分成八拱,波浪造型,造型夠炫,長320公尺,宛如一條巨龍伏臥海上,銜接三仙台和本島,長龍臥波,氣勢壯觀,橋上階梯也是320階,深具巧思,已成為東部海岸的著名地標。   

歷史

  • 三仙台長久以來,是阿美族放養羊群及從事採珊瑚礁岩區海藻、海菜、螺類及捕魚的場所。鄰近三仙台的「比西里岸部落」,是屬於「海岸阿美族」。
  • 三仙台原名PiSiLiAng,意思是養羊的地方,因為很久以前,部落居民常將羊群放養在島上,利用潮水起落的阻擋,讓羊群留在島上,不能亂跑。 
  • 近年來,三仙台社區發展協會成立「寶抱鼓樂隊」,成員以部落裡10到17歲的孩童為主,他們把漁業浮球切半做鼓身,山上的竹根做鼓座,利用部落裡養的羊製成羊皮,曬乾拉平做成鼓面,這種自製的鼓樂器,成為寶抱鼓樂隊的特色。 

地質景觀

  • 三仙台離岸島都是由都巒山層火山集塊岩所構成,周圍有隆起的珊瑚礁分佈。
  • 海岬的北側是一片礫石海灘,潮水和海浪翻湧沖刷海灘時,會發出震撼的聲響。 
  • 由於受到風化和海水侵蝕的作用,三仙台風景區內,有許多造型奇特的岩石、海蝕地形。 
  • 由三仙台向西望去是多層的海階,成階的台地,是農耕集中利用的地區。 

資料來源:台東縣觀光旅遊網、維基百科、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

從Google上看三仙台

基翬漁港

簡介

  • 位於成功鎮的基翬,原來只是一處天然的海灣,爾後漸漸發展出漁港的建立,方便前往三仙台捕捉漁獲。
  • 附近又因地形特殊,平時是可探訪珊瑚礁群和熱帶魚群的潛水地點,但在夏秋季颱風來臨前後及冬季東北季風強之際,轉變為難得的進階衝浪選手的衝浪聖地。
  • 早期有幾戶綠島及恒春人居住於此,現仍能看到傳統綠島咕咾石圍籬;原來自三仙國小一帶往北至三仙台附近的海岸都叫基翬(giaw、 gihaw)。 
  • 由於三仙台南側的海灣,是新港漁港未建之前的竹筏出入港,故名「基翬」,可能是阿美語,指「海灣處、或有灣的地方」之意。戰後由於第8鄰另名「三仙」,故今「基翬」主要指海灣港口處的第9鄰一帶。 
  • 當地於1986年闢建曳船澳,曳船道900平方公尺,目前設籍漁筏2艘,每日下午五時,皆有漁筏出港到三仙台捕捉定置網裡的漁獲。港區內的地形為沙質地及礁岩地形,此地形一直向南延伸約200m,港區內的水深約1-2米,在消波塊處的水深為6-7米,泊區東南方約300m地岸際以及南岸約500m處皆為珊瑚礁岩區,有絢麗的珊瑚礁群和熱帶魚群。\
  • 週邊的海域因地形位置,平時本處浪況平穩,適合浮潛及深潛。
資料來源:台東縣觀光旅遊網

從Google上看基翬漁港

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基翬漁港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